

徐中明,男,汉族,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重庆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2008.1~2022.12)。1983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系汽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制造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2年6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产业机械工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6~2006.12建设工业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职)。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智能控制、汽车声振舒适性与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企业攻关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其中 SCI/EI检索论文 100 余篇,出版教材 1部;获省部级奖励 10余项,主要有: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2项/三等奖 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三等奖 2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度十佳优秀论文1篇。

张世义,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教育部本科及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家评审成员,重庆市科技局机械工程学科专家评审成员;主要从事动力装置传动设计与控制、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近十年来教学评价效果多次处于学校前20%。先后主持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等10余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科研论文共30余篇。指导研究生近20人,指导本科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4项和重庆市教委雏鹰计划项目3项,并荣获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奖。

阮喻,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新能源发电技术、微电网技术、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获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信息化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7项团体标准、4项器材规范、2项国军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10余篇、三大检索6篇。

田永书,副教授、博士,重庆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军队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现任车辆与交通学院专任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普通期刊论文5篇,主持或参与编写军队用教材5部,获发明专利授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2项。先后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校级或企业级科研项目5项。长期深耕新能源、新材料和动力电池新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产教融合实践能力。

王艺云,副教授、高级技师,广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现任车辆与交通学院副院长。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普通期刊论文4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获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024年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智能网联装调技术与汽车营销赛项二等奖。长期深耕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产教融合实践能力。

周安华,副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重大课题2项,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省部级一般课题3项,主研省部级课题6项。主编及参编教材3本,发表论文20余篇,实用专利2项,软著2件。

陈翠,副教授,汽车服务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汽车工程系主任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动力工程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有8年企业工作经验,先后从事过动力机械产品工艺设计和产品研发设计等工作。近5年来,公开发表论文7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主研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7项。编写《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5部教材,其中主编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为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长期深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产教融合实践能力。

杨仕聪,高级工程师,西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现任车辆与交通学院专任教师。在世界五百强汽车合资企业工作近30年,长期从事整车制造、产品技术、品质管理工作。多次主导参与新车型开发、生产线规划及建设、供应链开发及管理、品控体系建设等整车全产业链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普通期刊论文4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长期深耕汽车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汽车行业经验,具备扎实的汽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融合能力。

彭光雷,重庆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曾在中兴通讯研发中心担任系统工程师、产品规划总监,后于春秋航空研发中心担任项目经理,在通讯与航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现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专任教师。参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担任子项目负责人。同时负责“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1+X 证书试点工作,并担任培训师和考评员,为行业培育大量专业人才。主持和参与多个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科研项目,取得了相关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省部级智能网联汽车竞赛中屡获佳绩。在第七届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上,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荣获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应用赛项二等奖。

孙永科,副教授,中德(重庆)汽车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访问学者,重庆市“1+X”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种子师资培训师、考评员,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主要承担《车辆构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学基础与高压安全》、《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等的教学工作。主编《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二手车评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等教材5部,承担重庆市教改课题2项,主持重庆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能力提升等教改项目3项,发表《“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等论文8篇,新型实用专利9个。
李子路,副教授、高级技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普通期刊论文2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各1项,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2023年7月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小车比赛摄像头组三等奖;2023-2024年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与信息”大类“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师生同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2024年11月参加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举办的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汽车嵌入式技术赛项中获二等奖。长期深耕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产教融合实践能力。


李科,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郑州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专业毕业,现任车辆与交通学院专职教师。曾任职重庆长安汽车公司动力研究院,参与多款动力总成平台的研发,具有相当丰富的研发经验。任职期间所参与项目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一篇,申请专利六项。曾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实际研发经验融入课堂,是一名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郑亚明,副教授、高级讲师,硕士,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现任车辆与交通学院专职教师。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SCI2区),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七届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二等奖,长期深耕汽车制造及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产教融合实践能力。

李彦,男,副教授,汽车维修工高级技师,工程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重庆易精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重庆市“1+X”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师、考评员。主讲《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电脑板原理及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器》、《车载网络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汽车电脑板维修》、《汽车导航维修》专著2本,主编《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和《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教材2本。设计汽车电脑板维修检测实验台,并发表发明专利1项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论文5篇。带领本院学生参加各类汽车维修类的技能大赛,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中锐杯获得一等奖;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汽车检测与维修获得三等奖;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汽车检测与维修获三等奖;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汽车检测与维修获二等奖;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获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24年参加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交通运输”大类“汽车故障检修”教师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三等奖;2024年参加第七届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动力电池技术赛项获二等奖;2025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七届“合泰”杯重庆市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侯智新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就职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曾就职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卡福制动转向有限公司,从事汽车相关工作5年。从事高等教育教学15年,主持市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主编教材2本,发表论文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1项。主要承担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充电系统诊断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传感与控制”“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和“智能网联汽车线控技术”。学生评价讲课浅显易懂。技术特长: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侯智新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就职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曾就职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卡福制动转向有限公司,从事汽车相关工作5年。从事高等教育教学15年,主持市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主编教材2本,发表论文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1项。主要承担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充电系统诊断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传感与控制”“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和“智能网联汽车线控技术”。学生评价讲课浅显易懂。技术特长: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敬东,副教授。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毕业。现任车辆与交通学院专任教师。近5年来,先后在有关汽车企业兼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普刊发表论文三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参编教材一部。长期从事《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气技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技术》等教学和科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技术研发实践经验。

张毅,男,副教授、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重庆理工大学工学学士、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2010年至今,在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任教,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普通期刊论文3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参编汽车类专业教材1本。2024年,撰写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论文获重庆市三等奖;同年,在第七届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动力电池检测技术赛项中获二等奖。主讲新能源汽车结构及原理,汽车电气及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产教融合实践能力,在教学、科研及赛事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可有效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